怎样吃糖对牙齿损伤小
来源 : 江门市口腔医院 发布日期: 2025-01-22
字体 : [大] [中] [小]
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,常被告诫“吃糖太多会蛀牙”,但是很多人又无法抵抗糖类所带来的愉悦感。关于这场“糖”与“蛀牙”的搏斗,我们该如何判定呢?
蛀牙,专业名称为龋病,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,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。龋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牙齿冷热敏感、疼痛,后期牙体大面积缺损而不得不拔除牙齿。

一、糖与龋病 

细菌、宿主、食物、时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龋病的发生。人的口腔中有大量细菌,而糖类正是细菌分解代谢的能量来源之一,它可以让口腔中的致龋菌大量繁殖、产酸(PH从中性迅速下降到5.0甚至更低),从而导致牙齿持续脱矿,牙体结构遭到破坏,进而形成龋齿。     

二、何为糖

糖,不仅仅是指糖果,而是糖类物质的总称,是人体三大营养素之一,也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。糖供给人体的热能约占人体所需总热能的60%-70%。因此,糖是人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食品和能量供给。我们离不开糖,但我们提倡科学吃糖。   

糖分为游离糖和非游离糖。游离糖是指添加到食品、饮料中的所有单糖或双糖,包括蜂蜜、糖浆、果汁、水果提取液等,主要形式包括蔗糖、果糖和葡萄糖;非游离糖是牛奶等乳制品里的乳糖,水果和蔬菜中的糖,以及馒头、米饭等碳水化合物里的成分。非游离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,消化起来更为缓慢,进入血流所需的时间比游离糖更长。

游离糖有利于口腔细菌生长,细菌摄取游离糖后会快速发酵产生有机酸,有机酸使得牙齿慢慢腐蚀。因此,生活中要避免或减少吃游离糖。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。成人每日摄取的游离糖不超过当天摄取全部热量的5%,即每天摄入不超过6茶匙糖(约30克),可减少超重、肥胖、糖尿病和蛀牙的风险。

          
三、如何科学吃糖 

人类不可能完全不摄入糖类,既想吃糖,又不想蛀牙,那就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:

1、尽可能减少游离糖的摄入

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添加糖不应超过6茶匙,儿童不应超过3茶匙。同时不能忽视果聚糖、可发酵的寡糖、高度精炼的淀粉等“隐形的糖类”。烹饪时注意检查食物,如番茄酱、炼乳的标签,注意上面标注的含糖量。苏打水、果汁、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含糖量高、营养价值较低,应尽量少喝。   

2、控制总量,减少吃糖次数

吃糖的频次对于龋齿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,在总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,分次、多次食用含糖零食,会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的环境中,从而使龋病的发生率增加。例如,三块糖一次性吃完,比分三次吃对牙齿的破坏性小一些。儿童正处于喜欢吃甜食的年龄,如果做不到完全不吃,那么就尽量减少吃甜食的次数吧。

3、选择高致龋性糖类的替代物

不同的糖类致龋性不同,大致如下:蔗糖>葡萄糖>麦芽糖>果糖、乳糖。致龋性最强的蔗糖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业,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使用最多的糖类之一。为避免过多地摄入高致龋性的蔗糖,目前多种蔗糖替代品正逐步投入使用,比如山梨醇、甘露醇、木糖醇等。这些糖醇作为糖的衍生物,能够抑制口腔中pH值降低,促进碱性环境形成,是生态防龋的好材料。

4、减少停留时间

进餐和吃糖后及时用清水漱口,如果有糖黏在牙面上漱不干净,可进行刷牙,减少糖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。因为细菌摄入糖后短时间内使口腔处于酸性环境,马上刷牙可能会导致牙面损伤,建议吃酸性食物和糖后半小时用含氟牙膏刷牙,可增强牙齿抗龋能力。此外,睡觉前、刷牙后不要再吃甜食或喝甜饮料。

5、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

大量的粗纤维素,在咀嚼的时候可以通过机械作用清除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、糖类和食物残渣,减少龋病的发生。在咀嚼粗纤维的同时,口腔会分泌更多的唾液,缓冲口腔的酸性环境,减少牙菌斑的产生。所以,同样一根甘蔗,直接吃、榨汁吃和提炼成蔗糖再吃对牙齿的损害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。   

过量摄入糖不仅与龋病、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有关,也和肥胖、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。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科学吃糖,定期检查,远离蛀牙。



撰稿:凌剑锋

审核:张俭

编辑:林俊宁


相关附件: